谈 俭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4-12-18

                            -----读《宋文选.训俭示康》有感

俭朴,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很多平凡普通家庭以俭持家,度过艰难的岁月;很多伟人志士,卧薪尝胆,克勤克俭,创造了不朽的事业。俭朴,也是我们自小就接受的价值观。

近读《宋文选》中司马光所作《训俭示康》一文,尤有所感。

司马光是著名的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编著成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他也是一位政治家,在宋神宗时为翰林学士,哲宗时任宰相。《训俭示康》这篇文章是司马光为教导其子司马康历行俭约而作。他在文章开头,便写了家世:“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又写到他的成长过程,小时候每逢长辈给穿新衣服,他害羞惭愧地不敢穿;二十岁考中进士时,皇帝在金殿为新科进士办喜宴,因君命不可违,实在不得已才在头上簪了一朵花。他回顾自己的一生,认为自己平时衣足蔽体遮寒、吃能够吃饱足已,这不是刻意装扮作秀,而是他的本性如此,所作所为,无非随性而已。

司马光在文章中也对世风日下进行针贬和感慨。他说古人以俭为美德,而今人乃以俭朴相垢病,过去人情相交,是“物薄而情厚”,也就是千里送鹅毛,礼轻而人意重的意思。但是今世呢,则是竞相攀比,家里没有远方的异果佳肴,吃的东西没有好几种,上菜时不摆满桌子就不好意思请客,如果不这样,就要被世人看不起。

司马光又在文章中列举了几个以俭传家的例子,比如说李文靖公当宰相时,别人说他家客厅太小,他笑言说家宅是要传子孙的,现在的房子虽然做宰相府邸感觉有点窄,但是给子孙住已经足够了;张文节做到宰相后依然节俭得像当年在河南小县做判官时一样,别人说你现在工资那么高,搞得这样寒酸,不怕人家笑话你是沽名钓誉吗?张文节说,我现在的条件当然可以锦衣玉食啦,但是人之常情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的家人习惯了奢侈生活之后,到我不在位了,突然丧失这样的生活条件,他们岂不是要典物卖产来维持,最后家产卖光了,不是要终于流离失所!还不如我现在做宰相也好,不做也好,我活着也好,以后不在了也好都是一个样呢。

最后,司马光论述了俭和德的关系。他说,有德者皆由俭来,俭则寡欲,因此君子寡欲就不会因物质欲望所驱使而昧着良心,可以凭良知正道办事情,普通人寡欲,也可以谨身节用,远罪丰家。而喜好奢侈必然会产生很多欲望,贪慕富贵,走捷径最后自行取祸,或者是花费无度,败家丧身。因此纵览历史,因为俭朴而得到好名声,以奢侈而自毁前途的数不胜数,子孙当谨记教诲,并以俭训传于子孙。

司马光的这篇文章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里脍炙人口的名句,虽然他有自己的局限性,不过提倡节俭,以俭为德,反对奢侈腐化的主题,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时强调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只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抗住腐败现象,要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小平同志的谆谆告诫,言犹在耳。

在大的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中央的部署号召,发生在大家身边的公款吃喝明显少了,舌尖上的腐败不再敢明目张胆地进行,纠正奢糜之风已见效果。那么从小的、个人的方面,我们也应当联系中央“反四风”的号召要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深入挖掘,充分认识俭与德的关系,体会俭生德,廉生危,君子以无欲则刚的道理,用到生活中,也体现在工作上。

 

 

(勐腊县法院 赵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