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形于心 外化于行 坚守道德的心灵田园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4-05-06

今年217日全省法院系统开展“素质提升年”暨“良知、道德、公正、廉洁”专项教育活动以来,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自身工作,我认真参加了专项教育活动,受益匪浅。

道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的产生和发展远远早于法律和制度,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道德观念居于社会意识形态核心的社会,道德观念深入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小至今,我们接受的教育里时刻提醒着我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当道德二字习惯性地从嘴里说出来时,我在思考: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中,法官的道德是什么?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如果世界上有完人的话,那就是法官。”完人或许并非真实的存在,但完人的道德要求是一种真实的期许。一个道德观念缺失的法官即使拥有高超娴熟的司法裁判技术也难以获得民众的信任。道德并非一个空泛口号,因为一切空乏而宏大的主题都难以具有基本的执行力。我认为道德对于法官而言是一个层次鲜明的内心认同,对于法院制度而言是一条不容触碰的高压线。法官的道德首先是对人性良知的基本认同,法官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法官,人性中真善美的道德期许都真实地存在于法官的内心,遇见危难见义勇为,同情并真诚地帮助每一位社会弱势成员、是非分明、敬老爱幼等等都应是一个法官内心中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如果缺失了这层基本的道德观念,其他也就无从谈起,上海高院四名法官的违纪违法案件和大关县编办原主任郭玉驰强奸案件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深刻警醒。有了这层基本的道德水准就足以胜任法官职业了吗?我想答案是不尽然的。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是社会最美好的期待。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们不懈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的历史。法官作为坚守社会公平正义职业群体,鲜明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公正是法官最核心的道德要求。公正的道德要求同样不是泛泛而谈的,要成为一名公正的法官必须经历思想的苦旅和实践的历练。思想的苦旅是探索真理路上的艰辛历程,甘于寂寞,安于清贫,在法官职业的道路上逐步认识什么是公正,什么是法官的最高追求,最终把公正作为内心世界中最为崇高神圣的东西,用一生去探索、去坚守、去信仰,这段探索的路程必定是孤独寂寞的,但当我们到达了内心公正的彼岸时也必定会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回报。思想的探索最终要经历实践的检验方能化为力量而行。作为一名法官必须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多重知识的前提下,在具体的审判过程中苦练基本功,掌握审判案件的技巧,提高驾驭庭审的能力,丰富自己的司法实践能力。用娴熟的司法技能把公正二字镌刻在每一次庭审和每一份司法文书中。今年逐步推行的庭审全程录音录像和裁判文书上网公开给了我们的鲜明启示:公正的结果必须有透明的程序方能无已质疑。

法官的道德只有内心的认同就完全可靠吗?信任不能取代监督,道德的闸门不仅需要内心的坚守自律更需要制度的监督。制度的高压线任何人、任何时刻、任何情况都不能触碰,常怀敬畏之心,常知制度之严就不会丧失一个法官的道德之心。今年全州法院率先开始全面推行的法官执法承诺制度就是一种制度之律,更是一种制度之爱。久而久之,当制度的硬性规定成为内心的自觉认同之时,一个法官的道德水准也势必会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

关于法官道德的讨论仍将继续,或许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得出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最后,和大家分享学习张学群院长201444在《人民法院报》上发表的《公正司法是法官最重要的人生价值追求》一文里的一则故事听完这则故事,对于法官的道德想必即使不口传心授也会了然于心了。故事的题目是《老锁匠的故事》:锁匠准备从两个徒弟中挑选一个,把开锁的最绝密的技巧传授给他。他让两个徒弟同时去开两个保险柜。结果大徒弟不到十分钟就打开了,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老锁匠问他们: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光: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有看里面有什么,您让我开锁,我就只顾开锁。老锁匠收二徒弟为他的传人。大徒弟不服,老锁匠微笑着说:做一个锁匠,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

    老锁匠所推崇的心中只有锁,是职业道德,是锁匠必须坚守的底线。作为一个锁匠,如果稍有贪念,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但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与其他职业相比,法官是个多诱惑、高风险的职业。作为法官,心中只能有法律、只能有公正、只能有人民,而不允许有其他。

(景洪市人民法院   黄绍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