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关注民生 审判服务群众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3-01-15
近年来,景洪市人民法院勐龙法庭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努力践行人民法院“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以“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认真遵循人民法庭“公正、廉洁、为民”的庭训,积极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较好地为辖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去年度的工作在接受上级法院的考核中取得了好成绩,被中级人民法院荣记集体三等功。
把执法办案作为第一要务
勐龙法庭辖区现有1个镇、1个国有农场,下辖22个村民委员会、163个村民小组,61个镇属及驻镇单位和6个分场、114个生产队级单位。辖区面积1216平方公里,16种民族聚居,常住人口10万余人。去年法庭现有干警5人,实际在位3人,其中审判员1人、书记员1人、法警1人。审判工作中,在庭长郑成琼同志的带领下,努力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和“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全年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181件,其中多为离婚、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房屋租赁合同、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审结174件,其中判决30件、调解69件,撤诉75件;结案率为96.1%。无超审限、改判、发回重审案件和上访事件。已审结案件中,调撤144件,调撤率为88.3%。办理委托送达案件45件、执行案件5件。受理案件涉案标的600余万元,结案标的350余万元,已履行200余万元。
把案结事了人和作为第一追求
按照“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民事审判原则,勐龙法庭始终坚持追求“公正与效率”和“重调解、精审判”的司法理念以及“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自己”的服务理念,在确保办案质量的前提下,压缩办案周期,提高办案效率,力争让当事人少跑一趟路,少花一分钱,尽早一天结案,努力减轻当事人的诉累。在审判工作中,以服务群众,关注民生为重点,扎扎实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积极创新和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的工作目标,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对前来法庭办理诉讼或咨询的群众,做到了“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茶水暖心、一片诚心办事、一句好话道别”,让群众亲身感受到来自法院的温暖和法官的关怀。牢固树立和谐司法理念,加大民商事案件调解力度,以调解作为处理案件的首选形式,始终把调解贯穿于案件的每一个环节。同时,积极采取村委会调解、司法所调解、人民法庭调解“三调联动”的有效对接,认真指导其调解工作的技巧、矛盾处理的方式、纠纷化解的方法、调解协议书的制作等,较好地妥善处理和解决了大量的矛盾纠纷。为了提高调撤率,法庭干警常年不辞辛劳、不分昼夜、不计其数地走村进场入户,把法理讲到家里,把情理讲到心里,把即将激化的矛盾想方设法化解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去年共受理民商事案件175件,审结170件,其中调解处理68件、撤诉74件,调撤率为88.2%。特别是对已审结案件中有履行内容的128件,经反复调解使当事人自愿当庭履行20件,自动履行38件,案结事了62件,履行案款250余万元。
把群众的诉求作为工作第一目标
人民法庭是基层法院的基础,处在审判工作的最前沿,植根于人民群众中间,是联系群众的纽带。勐龙法庭针对人员少、任务重和辖区大、战线长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便民利民诉讼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日常法律文书除法庭直接送达外,并与镇司法所及各村委会、村民小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部分案件由司法所、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村干部协助送达,既方便了当事人诉讼,又提高了法庭的工作效率。在审判工作中,紧密结合实际,广泛推行电话预约、现地调解、上门立案、巡回开庭和就地取证、就地调解、就地审结、就地送达的方式,并加强诉讼指导、风险告知,完善“绿色诉讼通道”,积极引导来访当事人进行快捷、便利的诉讼。常年来,坚持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力求向“零距离调解、零距离立案、零距离阳光审判、零距离协助执行”的目标努力,在辖区开展巡回开庭,把案办在村寨农户、办在田间地头。并以送法进村寨农户、进农场生产队,用生动的审判活动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人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增强他们学法、知法、用法、守法和依法行事、依法维权意识,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去年共巡回审理案件169件,占已审理案件的97.12﹪。特别是在受理勐龙边贸市场诉刘某等人36件房屋租赁合同案中,为促成案件调解处理,在白天找不到当事人的情况,法庭全体干警利用晚上,乃至顶风冒雨穿行在前不见路,后不着村的胶林中,通过1个月的走访调解和不辞辛劳,使大部分案件达成合解协议,原告申请撤诉。
把老百姓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勐龙镇勐宋完小地处中缅边境,拥有哈尼族、傣族、布朗族、拉祜族、汉族等诸多种民族学生,同时,还有20%的缅甸籍小学生跨境到该校就读。由于该小学地处边境一线,被当地群众称为“国门小学”。该小学常年地处边境贫困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且面对师资短缺、校舍简陋、资源匮乏等诸多困难,特别是该小学师生和学生家长多年期盼的该小学能有一个图书室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庭长郑成琼得知后,面对繁重的审判任务,积极带领法庭干警前往该小学调研,并在干警中广泛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使法庭干警深深懂得了相比于物质上的贫困,边境山区小学生知识层面的匮乏更应该引起重视,也更应该给予他们帮扶。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干警想群众所需、解群众所忧、帮群众所难,身处边境、情注基层、心系群众,尽力为当地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法庭对该小学有一颗爱心、热心和诚心,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到该小学调研、做义务劳动,多方协调和筹措资金上的帮助等。去年9月,在景洪市法院和个体企业家的支持下,筹措资金10万余元,为该小学创建了一个崭新的图书室,各类图书资料2000余册整齐摆放在4组标准的大书架上,依伴着勐宋大山,它们将成为这大山深处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和最好的朋友。图书室的设立,实现了该小学全体师生和境内外学生家长梦寐以求的愿望,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境内外边民群众的高度称赞。(西双版纳州中级人民法院朱昌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