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法院:让破裂的乡情重新找到粘合的“米浆”
作者 :景洪市人民法院 来源 :转载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04-03
2024年的秋日,勐泐大地稻浪翻涌,正是傣家人欢庆新米节的时节。岩某某与岩家兄弟岩某扁、岩某罕受邀到朋友家中共度佳节。酒过三巡,岩某某与岩家兄弟因口角纠纷发生激烈争执,情绪失控的兄弟二人抄起竹凳,将岩某某打伤就医。岩家兄弟被派出所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
然而行政处罚并未让矛盾画上句号。岩某某出院后,望着2000余元的医疗费单据和迟迟未等来的道歉,一纸诉状将二人告上普文人民法庭。
“我们已经蹲了拘留所,凭什么还要赔钱?”
电话中,面对被告的抵触情绪,承办法官敏锐察觉:若简单判决,虽能结案,却容易让同乡邻里结下“死结”。考虑到双方日后还要共饮一江水、同走一条路,法官决定将“化解心结”作为办案关键。
调解当天,法官率先打开话匣,没有生硬地宣讲法条,而是先拉近距离:“小时候寨子里闹矛盾,老人总让我们对着古树说心里话,今天咱们也把委屈摊开讲讲。”
“那天我骂人确实不对......”在法官的引导下,原告岩某某又将当天的情况缓缓道来,并率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听毕,被告岩家兄弟亦对自己的殴打行为表示了歉意,眼见气氛有所缓和,法官趁热打铁,对被告说到:“拘留是罚你们动手,但乡亲心里那道伤也需要去弥补。”
这场谈心式的沟通,让岩家兄弟逐渐明白:法律惩戒的是过错,而真诚悔过才能修复情谊。最终,被告当庭向原告赔偿2000余元的医疗费。
当刚性判决与柔性调解交织,我们始终相信:司法的温度,在于让破裂的乡情重新找到粘合的“米浆”,让每一份调解书都成为修复人际关系的“金兰帖”。
基层法庭的温情,往往藏在这些带着泥土气的调解故事里。景洪市人民法院的法官们用最贴近大地的方式,让每一声法槌都敲响人心的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