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域特点探索执行工作新举措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5-11-27
近年来,勐海县人民法院为破解“执行难”问题,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执行工作思路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把握“泼水节”、“ 关门节”等节日的有利执行时机
“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节日是傣族的传统节日,而对于勐海县人民法院的执行干警们来说,也是一个普法宣传、执行案件的有利时机。
今年“开门节”当天,勐海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到勐混镇顺利执结了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此前由于被执行人一直外出打工,执行人员穷尽了执行手段,也无法找到被执行人,案件一直无法执结。后执行人员于“开门节”的当天,在其家中找到了被执行人,经过执行干警做其的思想工作以后,被执行人终于将借款全部履行完毕。
充分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利用少数民族的节日寻找外出打工的被执行人,是勐海县人民法院总结出的一条执行方法。在勐海县少数民族地区,因为资源较少,收入不高,农村的群众大多选择外出打短工贴补家用,执行案件过程当中,就经常有找不到被执行人的情况发生。但根据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在过节的时候,外出务工的群众一般都会从外地赶回家过节,只有了解这一风俗和传统,才能有效的找到被执行人,从而执结案件。
通过“会少数民族语言”架起沟通桥梁
在勐海县,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语言,有很多少数民族群众,只会讲本民族的语言,云南话和普通话不会讲也听不懂。如何与这些被执行人沟通,就成为了一个大难题。
2015年初,勐海县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到某村寨执行一起案件。当执行人员来到被执行人家中时,发现被执行人只会说傣话,执行人员就用民族语言与其沟通,耐心做工作,最终该案顺利得到执结。
如何与少数民族群众沟通,是执结涉及少数民族案件的一个关键。勐海县人民法院首先调整执行工作人员分组构成,在每一执行小组中都配备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干警;其次,每次执行少数民族地区案件前,加强与各乡镇村组的沟通和联系,充分了解该地区的人文风俗,在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沟通和交流中,尊重当地的习俗,让少数民族群众从心底里接受执行人员的说法说理。
找德高望重的村民借力解决执行难题
少数民族群众在日常生活里遇到纠纷等问题,都会找德高望重的村民处理,由其决定在纠纷当中双方的对错。
2015年3月,勐海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到打洛镇某村执行一起相邻权纠纷案件。该案的双方都是傣族群众,依照双方的说法,他们的做法都是符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虽然法院判了,但是被执行人极不服气,双方的矛盾无法调和。执行人员在执行遇到困境时,想到了村子里德高望重的村民,于是将其请到纠纷现场后一起协助执行人员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最终案件得到了顺利执结。
找德高望重的人协助执行案件,是勐海县人民法院总结出来的又一条执行方法。德高望重的人在少数民族地区里,有着重要的话语权,能够邀请到这些德高望重的人协助处理案件,是执结少数民族地区案件的一个重要助力。
充分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积极与少数民族群众沟通,邀请少数民族地区德高望重的人参与执行,是勐海县人民法院在开展少数民族地区执行工作当中贴近群众、走入基层的体现,也是勐海县人民法院在多年来的执行工作当中,总结和探索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执行方法。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勐海县人民法院将继续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执行工作的新举措,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勐海县人民法院 杨光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