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锦.锦中花——傣锦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4-10-29
与内地人相比,西双版纳人似乎缺乏一点闯劲。很多内地人在全国各地,甚至在国外闯荡,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而西双版难人却好似生活在无忧无虑之中,日子过得悠悠然,这种现象被人们调侃为“家乡宝”,也被贬为“安于现状”。
在我看来,西双版纳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心理状态,是有缘故的。
西双版纳没有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摩天大楼,没有纵横交错的天桥,没有来去匆匆的行人,有的是大大小小、檐脊迥异、充满少数民族特色的民居,有的是因势而造的蜿蜓的林间道和悠然漫步的行人。肥沃的土壤、温暖湿润的气候,使这片土地一年四季都穿着美丽的衣裳。有人说,在这块沃土上随便插一截木头都会生根发芽。这话虽然说得有点言过其实,但说出了西双版纳的滋润与肥沃。有这么好的居家生活环境,尽享大自然的恩赐,不愿离开它去颠沛流离,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进入西双版纳,也就进入了热带雨林。县城、小镇、村寨只不过是散落在茫茫林海中的一些晶莹的玉石。行于其间,犹如画中。
阡陌纵横的田野边,绿竹掩映的村寨里,不少傣族妇女延续着先人们流传下来的古老技艺——织锦。
在云南各民族中,织锦历史悠久,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傣锦、景颇锦和佤锦。傣锦、景颇锦和佤锦的原料和纺织工艺大致相同,但装饰图案却各有特色。傣锦风格古朴、以细沙为经、红线为纬织成,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鲜艳,坚牢耐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民族特色。傣锦多采用动物、花卉、树、草、人、房等图案作装饰,并以抽象的方法变形为几何图案,交错排列,尤其喜欢使用菱形纹、八角形纹、孔雀纹、屋顶纹、象驮塔房纹、菩提双鸟纹、绕线板纹以及人、马、船纹等纹图,活泼中体现了傣族人民温和、柔美的审美情趣。各种图案都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傣锦多位单色,编织花纹的部分才是彩色。编织花纹时,首先将花纹组织用一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提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便可织成十分优美的傣锦图案。设计编织一幅傣锦图案,有时要用几百根、几千根细绳在“纹板”上表示出来,倘若结错一根绳,就会使整幅傣锦图案错乱。可见,傣锦图案的设计与编织饱含着傣族妇女辛勤劳动的汗水和惊人的智慧。
织锦的材料,以丝与棉使用得最为广泛。这些材料要先纺成线,然后再染色、拉带、纺织。据说,“锦”来自于“景”,即用自然美丽的景物形容纺织出来的布料的五彩缤纷。锦的种类较多。按所用材料分,有丝锦、棉锦、丝绵混合锦、麻丝混合锦、麻棉锦等。傣锦以棉锦居多。按色彩分,锦又可以分为素锦、朱锦、花锦。素锦色泽朴素大方,朱锦颜色艳丽、呈朱红色,花锦则五彩斑斓。傣锦兼有上述三种花色。锦的用途很大。过去,傣族人们多用它制作生活用品,大到床上用品,小到衣服、饰件、艺术摆设和筒帕(挎包),各式各样,琳琅满目。今天,受现代纺织业的影响,年轻人很少再用传统纺织方法制造的锦来做衣服了,但用织锦制作的床上用品、佩饰、筒帕、香囊和布艺品却仍在民间流行。随着人们返璞归真意识的加强,一些人重又穿起傣锦制作的衣服,他们喜欢它的棉质,喜欢它透气、吸汗、穿着舒适。
在用傣锦制作的各种日用品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筒帕。
“筒帕”一词为傣语,意为挎包,通常称民族包。云南的傣族、彝族、哈尼族、景颇族、佤族、傈僳族等民族都有生产和使用筒帕的习惯和爱好。
傣族的筒帕是用傣锦制作的,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历史。
筒帕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是精美的工艺品,是傣乡男女老少都喜欢佩带的实用工艺品。每到赶摆的日子,满街的傣族老乡,几乎没有一个不背筒帕的。老年人用它装烟盒、槟榔盒和一些杂物,年轻人即可用它来装东西,也可用它做装饰或送给心爱的人。筒帕的夹层暗设一个小包,一般用来装钱或珍贵的小玩意儿。对于傣族青年男女来说,筒帕是相互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假如小伙子收到倾注了姑娘心血和智慧的筒帕时,就是获得了爱的信息,需要把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回赠给对方,从此他们相亲相契,直到结成美满的姻缘。
筒帕织工精细,图案丰富,美观大方。它用傣锦制作,故有棉、麻、丝、毛等各种材料的。常见的图案纹样有变形的象脚纹、龟背纹、蝙蝠纹、红毛树花纹等,也有较写实的孔雀纹、驮乡纹、芭蕉花纹、马纹、神兽纹、锦鸡纹、神鸟纹、莲花纹、蝴蝶纹、还有吉、寿、喜等文字或佛教吉祥符号。筒帕的图案生动形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它们既是美丽的装饰,也是美好心愿的表述。正是这美与善的自然流露,使傣族筒帕不仅为边疆各族群众所喜爱,也引起了国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日益成为极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成为象征傣乡的珍贵物品。
目前,景洪市景洪镇的曼銮典、嘎洒镇的曼井罕、傣族园景区内的农户以及其他一些傣族村寨,都有傣锦手工作坊。
当妇女们在织布机前一坐下来,那浓厚的傣族韵味便弥漫开来。看着她们,我在心里想着:纺慢些,再纺慢些,子子孙孙永不间断,让这织布声一直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