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70年主题征文作品选】我的法官生涯

来源 :本站原创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3-04-06

西双版纳州中级人民法院  王燕

我叫王燕,一只南飞的大雁,27年前,我从遥远的内蒙古一路飞到了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人民法院,就这样,北方的大雁落在了法院家,法院成了我的家。

我爱我的家,虽然那时候,我的家——勐腊县人民法院,四面露风、稍显破烂,座落在一个偏远的山头上,旁边有个傣族寺庙,后面就是看守所,唯一的一间正规大法庭与会议室共用,里面还住着两名打字员和一窝小燕子。除了刑事案件的庭审,其他案件基本都在办公室开庭。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我第一次担任书记员做记录时,法官“老陶叔”穿着泥泞的皮凉鞋,卷起裤腿,蹲在门口拉(抽)烟筒,当事人坐在长条椅上接受调解。对于这一切,我既新鲜又好奇,法官审判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当时的民庭和行政庭合署办公,同间办公室的姚庭长和刀法官,总是面对面沉默着抽烟思索,手写着判决,一页又一页。静悄悄的办公室里,只能听到沙沙的写字声,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也陷入了沉思,法官都是这样的吗?

工作一年时间不到,我就以代理审判员的身份独立办案,领导和前辈们考虑到我语言不通,又是办案新手,尽量把简单的债务、离婚案件分给我,那些奇奇怪怪、争牛争地争鱼塘分胶树的案件我涉猎不多,大家都包容照顾我,由于迁就我的缘故,尚在九十年代的勐腊县人民法院讲普通话蔚然成风……

老法院的条件是很艰苦的,不论法官、书记员还是法警,除了一起送达文书、开庭审理、调查取证和装订卷宗,还要轮流值班,男干警晚上住在值班室,女干警早上也要烧锅炉,供应全院的开水。这个时候的我就犯难了,不会烧火呀!岩法官教我用明子引火,还告诉我柴火要交叉搭放火更旺,于是乎我又新增了一项技能。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善于苦中作乐,周末我跟着他们去寨子下河网鱼烧烤、上树摘叶子做菜,我崇拜的看着他们,少数民族法官真是全能呀!

犹记得第一次下乡送达,忍着晕车的不适走过了山路十八弯,李主任将经济庭淘汰给民庭那辆水陆两用的“巡洋舰”停在路边,削了一根棍子递给我说道:翻过这座山就到了!我兴奋地甩着棍子一路攀登,不一会就气喘吁吁、越走越艰难,好不容易拄着拐杖翻过山头,踉踉跄跄蹒跚下坡,李主任大手一挥:“快了,再翻一座山就到了”。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着再也不肯走了……法官背着国徽巡回审判的画面看着很拉风,只有审判人员自己知道,其实很难、很狼狈。那时的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做个法官不容易。八年的书记员时光,往事历历在目,每每回忆总是简单充实又快乐,那是我一生的精神财富!

2004年,我调动到景洪市人民法院工作,位于景德东路17号闹市区的景洪市人民法院与勐腊县人民法院截然不同,当事人穿梭往来,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每年的案件量是勐腊县人民法院的一倍还要多,案件类型也是纷繁复杂、应接不暇,女法官们更是各个业务庭的审判执行骨干,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个个漂亮自信得让人移不开眼。那年配备了计算机,再也不用手写判决了,五十多岁的秦大姐首次接触电脑,第一天只打了六个字,一周以后就能用半天时间完整的打完一份判决了,她调侃自己活到老学到老;保庭长坚持扎根普文法庭十余年,立案审判执行全能样样行;陶姐更是家事审判的行家里手,当事人在她的用心用情调解下握手言和定分止争;我也顺利通过了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审判员。年轻法官们铆足了劲不能比老同志差,大家你追我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办理了全州法院一半以上的案件,涌现了一大批“全国三八红旗手”、“优秀法官”,各级劳模、调解能手,我在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下,也荣获“云南省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等荣誉称号。

2012年,我们法院搬了新家,新的办公大楼宽敞明亮,大小法庭庄严肃穆,调解室温馨和谐,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学习,事半功倍。随着新时代社会变革,案件量也逐年攀升,从以前每年人均办案超百件到如今速裁法官人手近千件,法官们都在超负荷办案,个别法官不堪重负申请辞职调离,大部分法官却越挫越勇、坚守岗位。

风雨彩虹,我们不畏惧、不退缩,迎难而上,不轻言放弃,任案件虐我千百遍,我仍待它如初见,这就是你、我、他(她),我们法官应有的模样!

遇见西双版纳,见证法院蜕变,和西双版纳法院一起成长的点点滴滴,已经深深融入了骨血。我爱上了西双版纳这片热土,也更加热爱本职工作。终于,我也成为了法官的样子!眼里有光,心中有信仰,有力量、有温度,手握法槌,信念坚定、不卑不亢、有理有节,我喜欢这样的自己!

回首26年的法官生涯,时间如白驹过隙,从最初登上审判台的忐忑紧张到如今的泰然自若,收获的不仅仅是自信和荣誉,更多的是对这份职业的自豪与骄傲,倍感珍惜!任世间纷扰,我亦初心不改,因为热爱,因为责任,我坚守,我奉献,誓言犹在耳,青春永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