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看“法”】全国人大代表白永康:探索具有西双版纳特色的司法理念和法治道路

作者 :刀睿 来源 :本站原创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4-01-13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我参加过多次法院邀请的开放日活动,对法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从前端化解矛盾纠纷,助力平安西双版纳建设的工作比较关注。西双版纳州地处西南边境,位置特殊,边境线长,又是旅游城市,各种矛盾纠纷也多。不论是党委政府还是司法机关,要维护好我们基层的平安稳定、和谐发展,不是轻松的事。

 

在法院的走访联络中我了解到,2023年来,法院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普法强基补短板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人民法庭不再是只会审案子了,也积极的融入基层综合治理。法官的形象也不再是从前坐堂审案的样子,而是背着国徽进山下乡,把公平正义送来我们老百姓身边。

我们的社会要发展,平安是基础,和谐是条件。只有大家都有安全感,才有心思去发展创新。从去年的法院工作来看,在刑事案子的办理方面,法院把刑事案子的巡回法庭开进寨子,效果非常显著。大家亲身体验庭审的威严,听法官讲那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以及这些走错路的人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很有教育意义。这个也是法院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行动的一项重要举措。另一个我要点赞的方面,是他们的诉源治理工作,方法多,力度大。特别是在帮助我们少数民族化解矛盾纠纷方面,法院的双语法官就像我们的亲戚朋友一样亲切,推出的“围炉煮茶、田间地头”工作机制都特别接地气。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我们现在说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就是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司法理念。那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地,我们西双版纳需不需要探索自己的特色呢?我认为是需要的,刚刚说到的西双版纳法院在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司法审判工作的几项成果就是一种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的探索。各民族人民群众心连心,都是一家人。部分涉及少数民族当事人的审判执行工作之所以有困难,在于沟通交流不足,法官对当事人的诉求理解不到位,当事人对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的了解也有所欠缺。“双语法官”能够通过民族语言去沟通、去阐释法律,人民群众对案件和法律有不理解,法官就主动走过去交流、去找到矛盾最核心的原因,矛盾纠纷解决起来就更高效。“围炉煮茶、田间地头”工作机制是我最近了解到的,不机械化地去适用法律,将法理与民俗文化相融合,在群众的围观见证下“把理说清、把话说开”,既化解了矛盾纠纷,又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法院和法律的信服。

最后,我希望西双版纳人民法院能够更进一步地去探索具有西双版纳特色的司法理念和法治道路,因地制宜,真正实现以公平正义守护一方平安发展。

 

 

受访:白永康

采访:刀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