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西双版纳--“普洱茶”的故乡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1-05-20

    古热带气候孕育的“古今一堂”的西双版纳雨林植被中,不仅保存了古种植物的“活化石”、“活标本”,而且保存了大量的人类栽培植物的“祖先”或近缘种,如野茶树、野生稻、野生荔枝、野生芒果、野生沙仁,野油茶等。其中:野茶树是世人公认的“世界茶叶的祖宗”,西双版纳也是世界上“大叶种茶的发源地”。

  从允景洪乘车沿着昆洛公路走,在距勐海10公里的地方,有一条叉路通向南糯山。这是一条新修的公路,沿着这条公路行驶,不到半小时即可到达南糯山。南糯山上有一条古茶园,园里有一株“茶王树”,经过化学分析、鉴定,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棵人工栽培的茶树。

  1962224,科技工作者在勐海县巴达山区贺松小黑山的森林里,发现了一片野生大茶树群,其中有一株茶树,株同32.12,直径1。这个消息报道出去后,震惊了整个茶坛。后来,树干折断,仅剩15高。

    1980年,科技人员又在巴达山上发现了一株更高大的野生茶树,株高34,主株直径1.21,经植物学家鉴定,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汉文史籍对西双版纳的植茶历史早有记载。唐人樊绰在他所著的《蛮书》里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银生城界指当时的银生节度所管辖的区域,即今天的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地区。当时还没有什么加工的技术。

    李石在《续博物志》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采无时,杂椒 烹而饮之。”“革登山有茶三树,较众茶独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合祭于此。”

  明朝万历末年(约1620年),谢肇制在《滇略》一书中说:“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茶”就是“普洱茶”。

  对于“普洱茶”的产地,史书也有记载,如清代文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写道:“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曼端、六曰慢撒,周八面里。”檀萃所写的这6个地方,全部都在西双版纳范围内,说明“普洱茶”的原产地不在普洱,而在西双版纳。普洱那时并不产茶,它只是西双版纳茶叶的集散地。那时,西双版纳属普洱府管辖,普洱又是西双版纳茶叶的集散市场,“普洱茶”就因此而得名了。

   “普洱茶”是用特殊方法制作的、经过发酵的茶叶品种,不是普洱产的茶都叫“普洱茶”,也不是西双版纳所产的茶叶都叫“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