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然—西双版纳民族服饰的特点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4-10-29

西双版纳的服饰文化绮丽多彩,妙不可言,无数外来者为之吸引,为之叹服。

西双版纳虽然面积不大,但生活在其中的各民族保持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他们的服饰各具特点。在西双版纳的贸易集市上,人们可以给你指出谁是傣族,谁是哈尼族,谁是布朗族,谁是拉祜族,谁是佤族,谁是基诺族,谁是克木人等等,其主要依据就是他们的穿着打扮。

西双版纳服饰文化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                     多元渗透,自成风格。

西双版纳民族服饰文化这朵奇花异卉得以生发,与其所属地域环境密不可分。

西双版纳,傣语古称勐泐。勐,指地方或区域;泐,是傣族支系之一。勐泐,意为傣族居住的地方。这里一年当中太阳两次过顶,区内热量丰富,中年温暖,四季常青。又因距离海洋较近,受印度西南季风的控制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常年湿润多雨,森林繁茂。从所处的地理位置看,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边沿,西南与缅甸、东南与老挝接壤,国境线长966.3公里,是东南亚、东亚与南亚次大陆之间的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就有一条从勐腊县易武通往中原和西部地区的便道,马帮在这条道上向内地贩运茶、丝等物,又把边疆需要的物资运送过来。在密密的丛林中,还有一条通向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通道。哺育了两岸人民的澜沧江也为江河沿岸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优越的区位优势使西双版纳从很早以前就处在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核心区域。

中华文化、东南亚文化、印度文化等亚洲多元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同时,由于过去山高林深,交通工具落后,一些地区交通不便,在相对封闭的狭小空间里,西双版纳也孕育了自己独特而又丰富的土著民族文化。不同文化对西双版纳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把这些雨林孕育出的文化穿在身上,带在身边,向南来北往的过客展示着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二、多姿多彩,内涵丰富。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众多,有的因多个民族长期共处,服饰逐渐交融,有的则因长期以来交通不便,服饰显得独特别致,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涵丰富。不同质地、色彩、款式的服饰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

  在莽莽的热带雨林中,生活着傣族、汉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壮族、回族、苗族、景颇族、佤族等13个世居民族,有的民族内部因文化与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而演变出不同支系。在西双版纳,傣族有傣仂、傣雅、傣哪三个支系,哈尼族分吉座、吉维、阿克等支系,拉祜族分拉祜纳、拉祜西,瑶族也有勉(顶板瑶)和尤门(蓝靛瑶)之分……这里还有一些尚未定族属的族群,如克木人等,他们大多数有非常独特的服饰。在这一片面积不大生态好,人口不多民族多的神奇之地上,不同民族,不同支系,不同居住地的人们多年来积淀了丰富的服饰文化。这样一来,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饰,同一民族内也因支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民族的服饰,使得当地少数民族服饰显得格外丰富。这些零零总总的民族服饰加在一起,构成了一笔厚重的民族文化遗产。西双版纳的传统民族服饰,实在是多姿多彩,令人流连忘返,而服饰里藏着的内涵,更加耐人寻味。

  第三、个性鲜明,特征明显。

  由于族源差异和自然环境、民族习俗、审美情趣不同,西双版纳各民族的服饰显示出相对的稳定性,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个特点。

  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族源复杂,主要与古代的百越、百僕族系的服饰粗犷简约,百越族系的服饰风格自然轻灵,百僕族系的服饰粗犷简约,氐羌族系的服饰多彩美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互相影响、借鉴,服饰既很好的保留了族源的特征,又做了一定的改良,显示出强烈的个性特色。各民族服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交通闭塞地区的民族服饰,这种特性就更加突出。

  与云南省的其他地区一样,西双版纳地形气候复杂多样,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区季节分明,森林广阔,分布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靠种植旱谷、玉米和饲养少量牲畜为生;平坝湿热多雨,田地宽广,水流充沛,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生活在山区的哈尼族、基诺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服装多用麻布和土布制成,所用的织布工具简单,织物精美,花纹奇丽,细密结实,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厚实庄重。平坝少数民族地区多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因天气湿热,衣裙多短窄轻薄,风格优雅娴静。

  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原因,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直到上世纪中期仍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相应的生产力水平上,因而少数民族服饰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的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封建社会特征,有的却仍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服饰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容也就具有层次性。傣族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制,全部土地所有权归于一个封建领主傣语称之为召片领,劳动者是被世代束缚在土地上的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的农奴。此时,傣族内部等级森严,连着装都以法令的形式加以明文规定,贵族专用绸缎,以红黄两色为基调,女性筒裙可绣金色龙凤,遍饰金、银饰品,富丽华贵。如今,这样的服饰已演变为婚礼、节庆服饰,在一些专门为旅游者表演的节目中也偶尔一见。

  第四、自然朴素,简洁实用。

  西双版纳民族服饰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极强的人体装饰性和适应环境的实用性。

  总体而言,西双版纳民族世居民族的服饰比较自然收敛、朴素大方。他们大多删繁就简,摒弃了复杂、宽大的衣物,而选择轻盈贴身、方便行动的衣、裤、裙装,充满了醇厚的乡土气息。男子皆为裤装。傣族、布朗族女性穿长裙,上配以短小衣衫,穿着轻便舒适,显得身姿绰约,颇有古典美;哈尼族、基诺族女性穿短裙,裙摆仅及膝盖,露出的小腿用绑腿不包裹,上衣比较宽大,显得轻松自然;拉祜族、瑶族妇女一般穿着长裤,腰里系围腰,显得精明能干。无论哪种民族服饰,都没有特别夸张、稀奇古怪的造型,这大概与各族人民生活的环境密不可分在藤树相缠的热带雨林中来来往往,人们选择了最合体的服装,简单的就是实用的。

  在简单的服装样式基础上,他们在色彩与纹样上将想像力发挥到极至,赋予服装美妙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傣族织锦筒裙的条形纹饰,色彩富丽多变,相传是从很早以前流传下来的。其中,黑色代表土地和森林,蓝色与绿色代表江河、蓝天、火塘等,白色代表月亮、星光等。哈尼族服饰上的色彩和图案非常丰富,以黑色作底色,上面布满了哈尼族妇女精心刺绣的抽象图案,使得他们的服饰相当耐看。基诺族的服饰,尤其是男子服饰充满了线条的运用,在白色的粗布上,横、竖、斜条纹的运用使得基诺族男子显得剽悍粗犷,女子服装上的刺绣和花纹,反映着久居大山森林的生存环境。

  西双版纳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雨量充沛,这些都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服装的装饰效果方面,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以显示人体美为主要倾向。傣仂女子的柔裙薄衫衬托出女性窈窕美好的身姿,在筒裙的紧紧包裹下,她们显得亭亭玉立。傣雅女子的服装层层相叠,最是韵味无穷,红与黑的色调搭配竟是如此和谐美妙,尤其是腰间,花色繁茂,因而人们送给傣雅一个形象的称谓花腰傣。花腰傣女子的裙边下摆微微膨起,头上饰以特制的蔑帽,造型立体感强,别致秀丽,犹如行进中的雕塑

  上述各少数民族虽然服装的形制个不同,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标志,但就女性服装而言,都同样十分短小、贴身、把肩、胸、腰等部位ud女性的健美。这样的服饰,增添了女性天生的动人魅力。相比之下,男性的服饰显得较为简单,在此不一一赘述。

  第五,色彩丰富,鲜艳夺目。

  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色彩是西双版纳服饰的重要特点。少数民族服饰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丰富的色彩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西双版纳的12个少数民族,其服饰色彩各不相同。傣族的衣装称得上明快素雅、秀丽和谐,所用的色彩既鲜艳明朗,又不显得很眼花缭乱,色块和整套服饰配合协调,表现出一种优柔的秀美。这种色彩感既符合古典美的规律,又有现代精神。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民族崇尚黑色和蓝色,在服饰上也就以黑、蓝为主调,显得凝重深沉、庄严朴实。自然,在以黑、蓝为主的基础上,有的又加上一点色彩鲜艳的花边或头巾、围腰之类,平添几分情趣;有的使用发亮的彩色珠链,或众多的的银饰,显得华贵高雅。红、黄、绿、蓝、紫等色彩,在少数民族服饰中大量运用。红与绿搭配、三种以上的色彩共用等,本来是现代人着装的大忌,但在民族服饰中却得以很好的表现,这些色彩既显得鲜艳明朗,毫不晦涩,又不显得繁缛杂叠而令人眼花缭乱,反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

  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一样,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服饰面临着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一些传统服饰已经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给全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原来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注入了活力并传来了多方面的信息,其中也包括许多现代新潮时装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面临着巨大冲击。少数民族服饰大都用料多、工艺复杂、制作困难,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不相适应,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人已改变汉族服装,民族服装成为节庆时的一种装饰。

  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将传统的服饰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在传统服饰文化中加进了部分时尚的元素。如傣族,他们对时尚新潮的汉族服饰表现出兴趣,但同时他们也不拒绝本民族的服饰,在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期间,傣家人都要缝上一套崭新的傣装,女孩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所用的布料大多是从东南亚一带进口的时髦面料,色泽光鲜,图案是传统的花纹。而哈尼族、基诺族、瑶族等民族则用艳丽的花布取代了原来服饰中的大量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