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天而起的希望—高升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4-10-29

进入4月份,晚稻收割已经结束,金黄的稻谷经过打、碾、晒之后已经入仓储存。粮仓的板门锁上之后,村寨里农民们心中的石头也就安然落地,换成了丰收的喜悦满满填在了他们的心里。

此时,农闲时节如期而至。

4月的西双版纳,春天姗姗离去的身影还没有完全从人们的眼中消失,夏天之手就已经徐徐来了热乎乎的风。热情的风拨开了火红的凤凰花,也拂热了版纳各民族同胞的心。

此时,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正和人们喜悦的心情一路跳跃而来。人们的血液在热切的盼望中渐渐升温。对节日的心驰神往古今相同,各地想通。

泼水节也叫傣历新年节。傣历新年节在傣语中叫做“楞贺尚罕比买”即“六月节”。傣族历法以傣历六月为一岁之首,相当于汉族农历的正月,泼水节通常在傣历的六月十三到十五日,所以又称“六月新年”。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的4月,因此,傣历新年节在公历的4月中旬。

传说傣族地区古代的农时由一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来掌管。此天神为所欲为,弄得人间冷暖失调,雨旱混淆。帕雅宛向天神英达提拉禀告后,英达提拉决定对捧玛点达拉乍进行制裁。但由于捧玛点达拉乍法术高明,众神仙都不敢动他,于是英达提拉就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去“串”(即结交)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他把她们父亲如何作恶的事说了出来,七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决定大义灭亲。捧玛点达拉乍在谈笑中泄露了自己的致命弱点:火烧、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做成的“弓赛宰”(意为“心弦弓”)。一天,姑娘们把父亲灌得酩酊大醉,她们趁他酣睡时,悄悄拔下了他的一根头发,做成了“弓赛宰”。当她们把“弓赛宰”对准捧玛点达拉乍时,他的脖子就断了,头颅一落地,就冒起火来,而且头滚到哪里,哪里就起火。为了不让邪火四处蔓延,七个姑娘决定把捧玛点达拉乍的头轮流抱在怀里,直到腐烂为止。轮换时,姑娘们都要打来清水,泼在自己身上,冲去满身的污迹遗臭。为了几年这七位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的姑娘,傣家人欢度新年时,都要举行泼水活动,以消灭除难,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傣历新年里的“宛脑”,就是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腐烂的日子,泼水活动就在这一天举行。

也因为这个缘故,傣历新年节又称泼水节,在内地叫得最响的也是泼水节。许多人知道西双版纳有个泼水节,却不知道它就是傣历新年节。

我是傣族,从小生活在村寨中,幼时对泼水节的来历不甚了解,只知道泼水节可以穿新衣,可以放开肚皮吃,而且热闹无比。父母在节日到来之际,特别宠爱地为我换上一身新装,身着新衣的高兴劲儿可以延续很长时间。过节那天,一大早就兴奋且新奇地观看大人杀牛、宰猪,之后便可以在火塘边、饭桌上敞开肚皮不停地用两手往嘴里塞那些好吃的东西,那馋态除了让父母感到可爱之外,也多少让他们有些心疼。节日期间,我们跟随在大人身后,在象脚鼓声、铓锣声中模仿着大人手舞足蹈,远远看着高升喷着浓烟冲天而去,感觉高升简直神奇之极,令人敬畏。后来,长大了,自己也成了换了的舞者之一,也成了扛着高升、踏着舞步舞蹈的人,我与同胞们一起,在象脚鼓声、铓锣声中忘我地尽情释放自己的喜悦,纵情挥洒自己的热情,整颗心沉醉在泼水节的无比欢乐中。

再后来,我离开村寨搬到城里工作、居住。这时候,我以为年复一年的泼水节早已经从我心里淡出,自己的心态也已由兴奋转为习惯再而默然。每一年泼水节没有到来的时候,我都这样认为。

然而,每年泼水节的象脚鼓声、铓锣声响起时,我便开始激动,我又会按耐不住,移步街上,挤入赶摆场,乐呵呵地舞起来,也总在高升喷着火焰冲向云霄之时高声呐喊……

原来,那象脚鼓声、铓锣声,那呼啸着冲上蓝天的高升,早已经烙在了我的心上,时光也不能将它们抹去;泼水节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活动是赶摆。赶摆是傣族的一种盛大的、隆重的群众集会活动,类似于汉族的赶庙会。赶摆中将进行斗鸡、丢包、放高升等活动。在赶摆场中,傣族章哈(歌手)的歌声在人群中飘荡,赶摆的人们,尽情地品尝各式各样傣家自制的传统美食,欣赏傣族传统民间歌舞和各种民俗活动。

而在泼水节赶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就是:放高升。

高升是将火药装入竹筒并安置导火线制成的。竹筒要梆在一根长约十几米的竹竿上。放高升时,要用竹竿搭起高升架,将高升安放在发射架上,才能点火发射。

高升点燃后,喷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飞向蓝天。围观的人们欢呼雀跃,发出“水!水”的叫声。

早在3月份,一切农活收拾停当,傣族同胞们就开始忙乎着准备泼水节了,只不过,这忙乎是带着欢乐与幸福的。一般说来,每个村寨都会把人分为几个组来筹备泼水节,高升组就是其中之一。

高升组由村寨中的高升“萨拉”带队组成,所谓“萨拉”,就是专家、资深者。

那一年,我被抽派到高升组帮忙。对于从小就对高升感到高深莫测、倍感敬畏的我,这可是件大的好事,那勤快劲儿是没得说,整日一幅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动手参与的样子。由于是农闲时节,加之时间充裕,组里的人们做起活来有点懒散与悠闲,不慌不忙的。见我跃跃欲试的样子,大伙笑着放下了一句话:小伙子,不用急,慢工出细活。

做高升的第一件事就是砍竹子。

吃过早饭,大伙换上干活的衣服,腰间别上砍刀,说笑着一同向山上行进。说是行进,其实一出村寨就进入了森林。一般来说,傣族村寨都是依山而建、傍水而立,所以,傣族自古就有“寨前渔、寨后猎”的说法,说的就是傣族村寨一般寨前都有河流蜿蜓而过,既可以灌溉农田,也可以捕鱼而食;寨后大多连接着森林,闲暇时间人们可以上山猎兽。当然,就是很久以前的说法了,现在是可以渔,却不可以猎了。早就禁猎了。

    进入了村寨后的森林,也就进入了竹林。在西双版纳,竹林漫山遍野,每一座山、每一道岭、每一个村寨,都有竹子生长,绿竹长青,四季滴翠。山上的竹,有的细若筷子,有的粗似小桶;有的翠绿欲滴,有的黄绿相间。当然,并非所有的竹子都可以用来做高升,做高升得找一种傣语叫做“枚协”的竹子。这类竹子长得细长,很直,也很轻。找到这种竹子后,“萨拉”凭着经验,经过目测选择适合做高升的竹子。而我作为新手就不能乱砍了,“萨拉”对我一一指点,叫我目测与比较,然后让我自己去挑选竹子,选好了再让他看,他看后点头了我才能砍。他说:大山有神灵,神灵呵护着山上万物的生长,浪费是一种罪过,是神灵所不允许的。

    虽然类似的忠告对我来说从小就不绝于耳,但触摸着山林听到这样的忠告,我感到一种强烈的真憨,彷佛神灵就在身旁,用他那如闪电般的目光注视着一切生灵,神圣不可侵犯。此时,我对以往的忠告有了质的认识。

    现在想来,那种感觉其实就是傣族先民祖祖辈辈对大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保护之情的演化。这种感情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后人的情感中,成为一个民族特有情感的一部分。这种情感对后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

    砍竹子的活计当天就可以完成,因为这种竹子很轻,十米左右的竹子,一个人四五根,很轻松地就扛回了村寨。

    砍好竹子,然后便要制绳。大伙同样上山,寻找傣语称为“哥波”的一种树。这种树的纤维比较粗,韧性较强。找到树后将树皮成片地剥下,打成捆扛回村寨里晒干,然后将其撕开,拧成绳,搁置待用。

    高升的结构主要分为高升头与高升尾。高升头用近一米的竹筒制成,里面紧塞火药;高升尾则是与高升头捆绑在一起的一根近十米长的竹稍。说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不易。火药要按需求量申报,由当地派出所统一供应,剩余的必须归还派出所。高升头里的填充物并不全是火药,其中按比例掺杂着木炭。烧炭很讲究,用来烧炭的木头主要有三种,其中一种在燃放时喷射出白烟,另两种喷射黑烟。烧炭时要不等火自然熄灭就用大铁锅将燃烧着的炭堆严严实实地罩住,再用稀泥将缝隙全部封死。这样,在真空缺氧状态下形成的炭就不会成为粉状,这样的碳才能用于做高升。封上几个时辰之后,打开,将炭取出,先舂细,接着按比例加入火药,再舂细舂匀,搁置待用。

    做高升头时,先将近一米长的竹筒锯开一头,另一头留竹节。然后往竹筒里填炭粉与稀泥的混合物,将其舂实,厚至一寸余。待稀泥干了以后,就把混合并舂好的炭与火药混合物填入竹筒,再把它舂实舂紧,这一步能否做好,直接关系到高升能否升空以及升得高不高。舂好之后又在上面灌入炭和稀泥,将其舂实,再嵌入竹块,卡住舂实的炭和稀泥,以防高升在燃烧时火药往上冲而不是朝下喷。接着,就是在高升头有竹节的一端打眼,装上引信。眼的大小很关键。眼打大了,全部火药的喷射在瞬间完成,高升刚升空就会因为缺乏后续动力而坠落;眼打小了,高升则会成为一个炸药包顷刻间爆炸。这话只能由资深的“萨拉”亲自动手完成,其他人则只能听他讲解,围观学习。

    现在,剩下的工作就是将高升的头与尾捆绑在一起了。在捆绑的时候还要用锯齐的细小的竹筒将高升头与尾部的连接处呈环状围起,再用备好的麻绳一层一层紧紧地捆绑好。这样捆绑并不亚于用铁丝捆扎,但看起来却充满古朴之美。高升头与尾的重量比例也十分关键。头重了,高升在升起之后便会一头栽下;尾重了,高升迟迟升不了空便会徐徐坠地。

    捆绑结束,一支高升的制作也就完成了。那一年,我们做了一百多支高升。

    望着自己的杰作,“萨拉”们一脸欣喜。而我则如释重负,长嘘不止。脑海中一直有制作高升的整个过程如放电影般地过着。或许,傣家人这一绝活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如果没有离开村寨,现在的我估计也已经成为一个做高升的“萨拉”了,也会在每一年泼水节到来之前,指挥着新人一步步将高升做好。新人们又会沿着我的脚印一步步走来,带着更新的一批人沿着制作高升的路一直走下去……

    傣族人民在泼水节中燃放高升,据祖辈世代相传是为了迎接帕雅宛返回人间欢度佳节。传说帕雅宛见恶神捧玛点达拉乍弄得人间风雨失调、人畜遭殃,心急如焚,遂以木板作翅膀飞上天庭,向英打提拉禀报灾情。当英打提拉惩处了恶神捧玛点达拉乍之后,帕雅宛高兴异常,意欲飞上最高一层天,去参拜天塔“塔金萨”。当天庭的大门尚未完全打开时,他便急匆匆展开木板翅膀飞而出,结果撞掉了天庭门前的一块木板,自己也撞死在天庭门前,再也没有返回故乡。帕雅宛的在天之灵变成了传递天上与人间信息的使者。他不仅与傣历六月将天神树鲁巴的麻哈捧重修的历法传给了乡亲,还在每年新年来临的那天,带着当年的风、雨、晴、阴、热,冷等信息返回人间,使人们预知当年的气候情况,安排好农事活动。因此,每当傣历新年泼水节来临之际,人们便要燃放高升,让腾空的高升迎接日子之王—帕雅宛。

    艳阳高照,赶摆场上,各种民间舞蹈在不间断的象脚鼓声、铓锣声中轮番表演,事先搭建的竹棚下,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宾客围坐在一个个用藤蔑编制的圆桌旁,尽情享受着傣家人的传统美食,开怀畅饮着傣家人自酿的米酒。不时有人一时性起,投身舞蹈队伍中抡臂踢腿,表演起象脚鼓舞、傣拳、棍术、刀术等,赢得一阵阵掌声、喝彩声……

    放高升需有高升架。高升架由厚重粗壮的龙竹搭建而成。一个几米高的平台上竖起一排栏杆,人们站在平台上,把高升斜挂在栏杆上点火燃放。

  扛着高升出场的人们看起来得意扬扬,他们的手臂夸张地挥舞着,踩着象脚鼓的鼓点,像个不倒翁般起伏摇晃前行,大有亮相与展示之意,就连攀登高升架的竹梯时也不例外,口中还唱着古老的《高升歌》:

大高升,长高升,

长又大,抬上架,

点燃它,庆节日。

……

火一点,黑烟喷,

似利箭,冲出去。

祝来年,好光景,

愿五谷,又丰登。

依拉贺,依拉贺,

水!水!水!

……

蓝天高,艳阳照,

树枝绿,花枝俏。

各民族,会江边,

喜盈盈,笑声高。

傣家人,手艺巧,

高升架,高又高。

长高升,冲云霄,

金丝扎,银丝绕。

舂得紧,多装药,

飞得快,飞得高。

飞上天,把喜报,

帕萨傣,生活好。

依拉贺,依拉贺,

水!水!水!

    这时候,许多宾客被快乐的气氛感染,也跟着放声高歌。这些歌早就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一被唤起便脱口而出,滔滔不绝……

    高升架上,新一轮高升齐刷刷地斜挂着。每一轮燃放的高升支数少则五六支,多则十几支。专门负责点燃高升的人亦是酒兴酣然,在平台上不停地舞蹈。当高升被点燃、冲天而起之时,点火人更是夸张地大舞特舞……纵然偶尔有高升喷射的火药将其衣服点燃,他也毫不紧张与慌乱之状,潇洒地用正在舞蹈的手不经意地一带,就将火佛灭了,仍然昂这头、眯着眼不停地舞,完全一幅陶醉的样子。

    那时候,他是万人瞩目的焦点,人们跟着他高声喝彩,纵情歌舞。

    高升冲天而起,带着浓烟、划着弧线而去。它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步步高升、风调雨顺;意味着人间灾难、疾病的远离;意味着大地上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高升呼啸着、喷着浓烟直冲青天,隆隆之声在天际回荡。望着这一幕,我彷佛看到了一个民族正自强不息地在广阔的天地间昂首阔步。

    一轮又一轮的高升不停地呼啸冲天,身着鲜艳服装的傣家人尽情欢舞,如齐放的百花在风中摇摆生资,歌声、喝彩声犹如涛涛澜沧江水,一浪接一浪……

    傣家人的激情在这里得到了尽情释放,民族节日的喜庆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过了4月,傣家人跨进了新的一年。人们收拾好心情,憧憬着新的希望,又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劳作。